二极管涨价潮不实或为台系厂商炒作,国产化欠缺品牌效应
近日,据IC通路商最新市场行情报告指出,国际IDM大厂的分离式二极管于2019年第一季价格持续喊涨。于是,关于二极管开启新一轮涨价潮,且交期最长拉到52周的新闻见诸网端。
然而,记者经过采访调查发现,二极管并未掀起涨价潮,国产替代化正在加速;且二极管在2018年下半年市场行情已经遇冷,即便国际IDM大厂放风称今年Q1要涨价,获益更多的也是台系厂商。
涨价潮不实,或为台系厂商炒作获益
由于各项原材料的成本受全球性半导体上游晶圆价格上涨,及金属线材与导线架亦在铜价大涨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二极管自2018年上半年开始缺货涨价。
在去年二极管缺货涨价高峰期,原本通用型二极管——安森美2N7002,从去年每颗4分钱,最高涨价每颗到7毛钱,最高价格涨幅超过17倍。不过,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受终端市场不景气等多方影响,整个被动元件市场行情遇冷,缺货涨价早已缓解。
国内二极管厂商向集微网记者表示,2018年上半年二极管确实是有涨价的风潮,那时是因为6英寸晶圆缺货,MOSFET需求旺,且占用到部分二极管的产能,但到2018年下半年后,市场行情转淡,很多厂商都在抛货,一直到今年年初还没有很大的应用带动二极管需求拉升。
这也就意味着,当前二极管涨价潮的行情是不存在的。根据富昌电子最新的Q1报告显示,国际厂商安森美和安世半导体的二极管供应稳定,价格和交期并未发生变化。
上述厂商表示,以前,国内终端厂商都在用美系及日系的二极管,现在高端的二极管都转用台系的厂商。去年,台湾二极管厂商台半和强茂业绩大幅上涨,除了产品涨价外,交期也一再延长。
行业人士称,以前很多国内的厂商用进口的二极管,现在改用台系厂商的二极管就能基本满足,这就导致台系二极管厂商订单旺,目前交期不会超过8周。而像Vishay、STM等国际厂商做的都是高规格的产品,主要应用到汽车电子、工业等产品中,但交期一下子延长到50多周,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从当前的变化来看,行业人士普遍认为2019年的元器件市场形势不是很明朗,尤其是没有哪个行业会有大规模的应用带动被动元器件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包括今年5G手机和汽车电子的应用规模都不大。现在有消息称,国际大厂二极管迎来缺货涨价潮,且交期拉长至52周,终端厂商无疑会考虑转单台系厂商,台半、强茂等从而获益,这其中不乏有炒作的成分,或许这正如去年MLCC行情如出一辙。
国产替代化正在加速,A股多家厂商初见规模
事实上,二极管是最早国产化的电子产品,国产化已有近20年。现在国产的二极管产能很大,实现进口替代的国产品牌厂商不断增加,但整体相较台系和美系厂商,毛利偏低。
深圳二极管原厂辰达行电子马奕俊向集微网记者表示,二极管的需求一直在上升,因为二极管是大米式的元器件,终端产品都会用到,二极管实现进口和台系厂商的替代是一种趋势,国产二极管厂商也已经具备这种实力。
其中包括整流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TVS等实现国产替代都是没有问题的。马奕俊表示,现在很多国外厂商的二极管都是在国内加工,不少台系厂商也是如此,国产二极管厂商做的已经不错了,且占据较大比例的产能,但整体缺乏品牌效应。
不过,伴随着国产替代化加速,不少生产二极管的厂商获益渐丰,在A股中的多家厂商已经具备规模且被行业所熟知,其中包括韦尔股份、苏州固锝、扬杰科技、捷捷微电等。
1、韦尔股份:公司研发设计TVS、肖特基二极管等产品,自主设计生产的TVS产品在国产手机市占率排名第二。在TVS方面,韦尔股份是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之一,器件结构和工艺流程是TVS的核心技术,在这两方面,公司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从设计到工艺整套流程的技术开发实力,同时拥有国际一流的专业测试设备;在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产品的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际一线大厂的水平,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在技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公司根据对市场需求分析和与客户的交流,生产出的分立器件的性能好、规格小,可提供最小封装尺寸达到0.6mm*0.3mm规格封装的产品;在低电容方面,产品性能高,已进入国内第一批电容小于0.4PF的量产阶段,其ESD性能具备国际领先水平。
2、苏州固锝: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整流器生产企业,在半导体整流器件二极管企业中具有从前段芯片的自主开发到后端成品的各种封装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汽车整流二极管、功率模块、整流二极管芯片、硅整流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微型桥堆、军用熔断丝、光伏旁路模块、无引脚集成电路产品和分立器件产品等。
3、扬杰科技:公司主营产品为各类电力电子器件芯片、功率二极管、整流桥、大功率模块、DFN/QFN 产品等,已有的光伏二极管、二极管整流桥等传统产品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安防、工控、汽车电子、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4、捷捷微电:公司产品涵盖晶闸管、二极管、MOSFET等多个系列,广泛应用于家电、通讯、汽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