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不愿意做饭的时候,张忠谋开了个食堂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9-08-26
食堂是干什么的?吃饭的地方?按功能来讲,应该是做饭的地方。但买厨具要花钱,做饭又累又费时间,往往大家都爱下馆子。
一个出生于中国宁波的“大厨”早已看透了一切,在辞去了德州仪器副总裁一职后,“大厨”张忠谋亲手创办了一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食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
一个出生于中国宁波的“大厨”早已看透了一切,在辞去了德州仪器副总裁一职后,“大厨”张忠谋亲手创办了一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食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
创始人?最佳践行者!
在德州仪器任职期间,张忠谋多次建言献策,提议大力投资半导体产业。然而当时德州仪器执着于消费电子产品,不想在内存市场去碰英特尔这个霸主。眼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重视和采用,张忠谋于1985年离开并回到台湾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8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并不成熟,缺乏专业分工的概念,一条龙服务是各大半导体厂的主打模式,也就是所谓的IDM。
如果同样在台湾创立一家IDM模式的半导体企业,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意味着技术落后,也意味着缺乏人才。所以,张忠谋决定以制造和设计分离的模式来切入。
如今一些报道指出,张忠谋是纯晶圆代工模式的创始人。但其实在台积电创办之前,赛灵思的Bernie V. Vonderschmitt和C&T的Gordon A. Campbell就提出了“无厂半导体公司-晶圆代工模式”的概念。
另外,还有一个极具争议的故事。在张忠谋加入台湾工研院时,同为工研院管理者的曹兴诚已经有了涉足半导体代工业的打算,并且曾以口头或报告的形式与张忠谋进行过交流,但张忠谋当时没有给出具体答复,最后却成立了台积电。
曹兴诚多次公开表示,张忠谋偷走了他的创业规划。不过曹兴诚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成立了另外一家晶圆代工巨头——台联电。这家公司曾与台积电并称为台湾双雄,一直缠斗至今。
不论张忠谋到底是不是这种模式的创始人,但他绝对是这种新模式的最佳践行者。
第一桶金?最好的背书
其实台积电诞生之初,只是一家小企业。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台积电持股14%,而且当时台积电较为先进的2.0μm工艺也是从飞利浦引进的。
那几年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是1.6μm至1.2μm,然而台积电当时只有5μm至2.0μm。台积电面临着工艺的落后和人才的缺失。当时虽然没有竞争对手,但也没有什么生意,毕竟大多还是IDM模式,生产制造可以自己解决。
曾经笔者在一个讲座中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80%的创业公司不到三年就倒闭了,但是如果熬过了这三年,后面就相对发展得比较顺利。”
台积电是幸运的,因为在创办的第二年,张忠谋的台积电就迎来了一位贵客。英特尔的共同创办人Andrew Grove亲自来到台湾参观,并临时接受了张忠谋的邀请,决定去台积电看一看。这一看,就把台积电给看活了。
张忠谋信誓旦旦的向Andrew Grove说明,在3μm制程的良率不错,虽然比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差点儿,但还是有良率。Andrew Grove当即表示:“或许英特尔用得上你们。”
其实当时的英特尔正在一个转型期,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让英特尔在1985年退出了DRAM市场。因此,英特尔的业务重心从曾经的存储器业务转移到了计算机处理器上面,所以专注在设计领域。
在认证期间,英特尔发现台积电的产品有266个缺陷,台积电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优化工艺,最终还是通过了英特尔的认证。
英特尔的订单不仅是台积电的第一桶金,还是对台积电生产能力最好的背书,这相当于给台积电打了一个全球性的广告。
机遇?关键要努力把握
英特尔这个广告投放的时间点,精准得就像是经历过如今大数据的演算。
1990年代初期,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行业内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情况非常严重。IDM模式所需要的投资越来越大,门槛也越来越高。如果将设计好的芯片交给其他IDM厂来生产,又害怕泄露商业机密。于是,第一波“不愿意做饭的人”大规模的出现了。
当时许多IDM公司的人跳出来创业,但又没钱去打造晶圆厂,这时候就想起了张忠谋在台湾开的那家“食堂”。事实上,当时台积电的工艺仍然落后于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大厂。所以在1994年,张忠谋辞去了台湾工研院院长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了台积电的经营。
台积电以领先的IDM为目标,提出了一项“群山计划”:将每个IDM客户用台湾山岳的名字来命名,针对5家使用先进制程的IDM,制定专属的技术计划来支持每一家的不同需求,使得IDM客户的高端产品,在自有晶圆厂产能满载后,可以马上转单至台积电。
群山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台积电最开始是使用IDM的制程技术,到后来结合互相独立开发的技术,最后再与IDM共同开发新技术。通过阶段性的深度合作,台积电不仅完成了技术积累,而且还笼络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
1998年,台积电在0.18μm这一当时的先进制程节点,终于追赶上了英特尔的脚步。2000年以后,无晶圆厂的IC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是台积电这个大食堂帮他们制作好了想要的美食,也是他们养活了台积电。
据iSuppli数据显示,前 20大半导体企业中Fabless的数目从2000年的0家,增加到了2011年的4家。
由于纳米级别的先进工艺成本实在太高,原来的IDM厂资本支出实在无暇顾及到制造流程,ST、英飞凌、NXP、飞思卡尔在内的众多大厂都停止了对先进晶圆厂的投入。德州仪器也在2007年宣布放弃单独开发32nm以下的工艺。随后几年富士通、松下、瑞萨、东芝和索尼等也都转型为轻晶圆厂。
这些IDM厂忍痛割爱后,难免导致半导体制造方面的研发人才没有了用武之地,台积电又因此白捡个大便宜,疯狂揽才,研发团队如虎添翼。
值得一提的是,张忠谋曾于2005年卸任CEO,但由于2008年金融海啸让台积电濒临亏损。于是2009年,78岁的张忠谋重返半导体业,在他的主导下,台积电连续3年加大投资力度,并在40纳米、28纳米工艺节点斩获颇多。
2013年,台积电营收达到19.85亿美元,晶圆代工市占率46%,成为全球第一。虽然在后来的14nm节点被三星抢先,但在7nm节点台积电再次掌握了绝对的领先优势,产能一直保持满载。
IC Insights的最新报告显示,台积电2019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位列半导体厂商全球第三,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台积电在机遇到来之际的做法是,制定十分奏效的策略来抓住机遇,而不是等着被机遇推着走,这是这家公司能够将纯晶圆代工这一事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启示录?本土企业需要做好三点
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张忠谋长远的眼光,后人不会在意将设计和制造分离这个想法究竟是谁第一个想出来的,只会记得张忠谋是纯晶圆代工领域做得最好的那个人。
如果“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那一定成为不了真正的“大厨”。张忠谋可敬的地方不止是眼光,还有对晶圆代工的专注。张忠谋始终将台积电定位成一个被信赖的技术和产能的提供者,来服务设计公司。
当然,台积电的成功也是因为半导体先进工艺的发展不允许IDM模式继续成为主流,分工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也是一样,优秀的领导者是公司成长和避雷的重要依靠;找准自身定位,是发挥优势和迅速追赶的重要渠道;专注投入,是企业发展和囤积实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秘书长、集微网创始人老杳表示,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能否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则要依靠领导者的学识、视野及战略眼光,希望大陆企业家也能出现像张忠谋这样的教父级精英,带领大陆半导体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