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换人民币  当前汇率7.27

张忠谋成功跨界 需要做对4件事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0-06-10
黄齐元

最近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双喜临门。首先特斯拉股价连30日维持在1,000美元以上,根据合约,他可获得一笔7亿多美元的股票奖励。另外,他所创立的太空科技公司SpaceX,成功将2名太空人送上太空。
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成就,连马斯克自己都喜不自禁,代表太空产业民营化时刻的到来。马斯克完全是凭梦想及一己之力,成功将人送上太空,前后只花了18年时间。

想了解这件事有多难,我们可以来看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30年前的他台湾地区,为了发展民间航太产业,集民间企业成立“台翔航太”,与美国麦道(McDonald Douglas)合作,建立台湾航太工业架构。但后来发展却异常艰辛,投资美国商务小客机研发也失败,2001年台中厂歇业,如今只是一家控股公司。
再来看汽车产业。台湾龙头是裕隆,30年前还有另外两家业者。裕隆很努力开发自己的车子,也在中国大陆设厂合资,但这么多年下来,仍缺乏核心技术与市场,去年将投资百亿的电动车公司卖给鸿海,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重点是“跨界”(Cross over),也就是走出你原来的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马斯克用了18年把人送上太空,台湾花了30年,还做不出一架飞机。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关键在于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里,这也是中美科技大战华为的致命伤。

中国大陆有很多跨界成功的例子。因为以往完全没有工业及商业基础,所以不论是电子、半导体、汽车或现代服务业,都是从零开始,由外行变成内行。
大陆最成功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成立于1986年,即大陆民营经济刚开始时,1997年跨入汽车业。吉利当初只是一家电冰箱配件制造商,创办人李书福像马斯克一样,有远大的梦想。但他当初跨入汽车产业,被很多人批评自不量力。今天吉利已是世界500强企业,买下富豪(Volvo)汽车,并成为德国宾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的第一大股东。
另一位跨界成功的企业家是比亚迪王传福。比亚迪1995年才成立,当初以电池生产起家,2003年透过并购,进入汽车领域,但不被外资认同,纷纷卖出其股票。如今比亚迪已成为中国电动车龙头,伦敦一半的电动巴士都由其制造,并且与戴姆勒合资成立一家电动车合资公司。
台湾另外一个很早进入、却后继无力的产业是DRAM。早在1989年,宏碁即与美国TI签约,成立第一家合资DRAM厂,后来很多业者加入,台湾终于有自己的DRAM供应链。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及新制程,必须仰赖技术母厂。
2008年,台湾DRAM全球市占率虽曾达22%,但面临全球不景气,陷入巨额亏损泥淖,当局也无法整合民间业者打世界杯。日本尔必达破产被美光收购后,全球DRAM产业重新洗牌,台商出局,如今已没有市场地位,令人扼腕。
谈到半导体产业,由于中美科技大战,川普靠半导体锁住华为喉咙,使出致命一击,迫使中国大陆结合官方与民间力量,全力发展半导体产业。今年以来,大陆已有2万多家半导体公司成立,很多都是“跨界”,比如说比亚迪,以及做手机的Oppo,后者还挖角前联发科高级主管。
大陆跨界半导体,就如同台湾30年前成立台积电一样,刚开始很困难,但长期可能大爆发。大陆有资金、市场、人才与政策,唯一缺的是技术,一定会从台湾挖角,对台湾是短多长空。
大陆的台积电叫中芯国际,由台积电前厂长张汝京成立,现任执行长梁孟松也是台积电以前研发主管;前独立董事蒋尚义为前台积电共同营运长,现为武汉弘芯执行长;但最有成就的,是台湾DRAM产业教父高启全。他5年前加入紫光集团,现担任长江存储营运长,生产高端记忆体。

要如何才能成功跨界?我认为有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是愿景。
台湾在1980年代中期,也没有半导体产业,还是派人去美国受训,才奠定基础,但主管机关一直努力往这个方向推动。今天台湾发展离岸风电,也有这个味道,虽然政策合适性及效益仍存有争议,但一个新产业及生态系的确逐渐在成形。
第二是连结。
包括连结技术与政府资源。台积电当初靠当局强迫一些大企业投资,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相较之下,马斯克、吉利、比亚迪只凭民间力量,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在令人佩服。技术必须用市场来换,这是中国大陆的作法,但台湾吸引技术移转也有优势,即人才、政策及地缘政治(川普全力防堵大陆)。
第三是转化。
这就是将海外技术,变成自主能力。张忠谋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创造了晶圆代工新商业模式,这是海外所没有的。
中国大陆也在打造自主技术生态圈:中芯去年从美国下市,即将在上海科创板上市,募资234亿人民币;最近中国AI晶片第一股寒武纪获准上市,盛况可期。
第四是整合。
这是台湾人最弱的领域。2009年台湾当局曾计划整合DRAM产业,结果失败。尔必达破产,美光很便宜就买下来,台湾最后完全出局。今天全世界有很多技术,期待台湾人来当整合者,我们若没有如马斯克的胆识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流向大陆。
在当了30年金融家之后,过去3年我跨界转型,成功打造了一个新经济生态系,包括新创育成和数位转型。假如我做得到,你一定也能做到,祝跨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