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换人民币  当前汇率7.27

台湾DRAM产业被边缘化过程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1-07-29
本文作者微驱科技总经理吴金荣

预估今年全球DRAM营业额将可达870亿美元,较2020年大幅成长44%。
由于5G、高效能运算(HPC)、资料中心等,对DRAM需求持续攀升,预估明年(2022年),全球DRAM营业额可再度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回顾DRAM产业的历史,中国台湾地区曾经有过辉煌的表现,不过目前仅南亚科技、华邦电子仍持续活跃在DRAM市场外,晶豪科技、钰创科技在“利基型”DRAM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台湾DRAM产业已被“边缘化”,无法与韩、美大厂“一较长短”。
美国是最早进入DRAM产业的国家,1970年代,英特尔率先以3吋晶圆生产DRAM。1973年TI成功量产4Kb DRAM,当时美国公司是全球DRAM产业的领导者。
1981年IBM推出个人电脑,开启资讯时代,个人电脑引领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使用大量的记忆体,个人电脑成为DRAM最大的市场。
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厂主导DRAM市场,东芝、NEC、日立、三菱、富士通等,5大半导体厂,市占率超过60%,加上较小的OKI、NMBS等,DRAM皆由日系厂商把持。美国的英特尔、TI及IBM分别于1986年、1998年及1999年退出DRAM市场,仅留下美光科技纵横全球DRAM市场。
面对日本在DRAM的成功,韩国三星电子、LG半导体及现代电子三大公司,倾全力开发DRAM技术。三星于1983年开始量产64KDRAM,加入DRAM产业,LG半导体及现代电子紧随其后,加入DRAM的生产行列。
台湾地区在个人电脑诞生的时代,即进入个人电脑零组件及周边设备的生产,台厂在个人电脑的供应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主机板、电源供应器、板卡等,到整机组装,皆由台湾厂商掌握。
台湾地区厂商站在个人电脑产业的下游,纵横全球所向无敌,可惜的是上游元件大部分皆仰赖美、日、韩的供应。
尤其是被称为电子产业之米的DRAM,皆握在外国厂商之手,每逢供不应求的期间,中国台湾厂商只有任由国外供应商的“予取予求”,苦不堪言。
台湾地区IC产业开启于1974年,当时旅居美国的潘文渊博士向台当局提议“积体电路计划草案”,获大力支持。
随后潘博士在美国召集海外学人组成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并遴选 RCA 公司做为技术转移的合作伙伴,选定引进积体电路中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同时在台湾地区工研院成立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后扩大为电子工业研究所),做为发展“积体电路计划”的执行单位。
1976 年 4 月,台湾地区招募培训的 19 人团队,前往美国RCA受训,他们不负所望地将积体电路技术成功带回台湾。这批赴美受训的台湾地区IC产业的“种子部队”,后来很多人皆成为台湾IC产业的“大佬”,包括台积电副董事长曾繁城、联电前董事长曹兴诚、工研院前院长史钦泰等。
1977 年 10 月,工研院打造的全台湾地区首座积体电路示范工厂正式落成启用,当初赴美受训的人才返回台湾投入生产研发。此座示范工厂采用 7.5 微米制程,与目前的制程技术有“天壤之别”。这座示范工厂是台湾IC产业的“火种”,当时政府有前瞻的视野,大胆投入IC产业,奠定今日台湾IC产业的基础。
1988年DRAM市场因美国控诉日本DRAM倾销,导致供需严重失调,价格大涨,当时256K DRAM 价格,由每颗2.8美元,跳升到12.5美元(现货市场价),台湾PC业界对DRAM自制的要求大幅攀升。
当时美国的华智拥有自己DRAM的技术,可惜没有自己的晶圆厂,只好委托日本NMBS及韩国现代电子代工。工研院于1983左右引进华智1.25微米制程技术,并开发成功1.5微米256K DRAM。
华智原计划在台盖自己的晶圆厂,不过1991年华智与茂矽(SRAM IC设计公司)合并,成立茂矽公司。1994年茂矽在新竹科学圆区的6吋次微米晶圆厂启用,加入DRAM的生产行列。
宏碁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大的PC厂,对DRAM的需求殷切,因此积极筹划成立DRAM厂,1989年宏碁与美国德州仪器合资设立德碁半导体,是台湾地区第一家DRAM厂。德碁一厂(6吋厂)于1992年投产,此时DRAM景气大好,德碁获利丰硕。然而在2厂8吋厂落成不久后,DRAM陷入不景气行情,造成巨额亏损。
1997年、1998年两年间,德碁累积亏损超过百亿台币,导致1999年年底宣布将德碁并入台积电。德碁是台湾最早进入DRAM制造的公司,也是最早退出的DRAM公司。
1990年工研院开始执行“次微米电子制程发展计划”,招揽海外专家发展DRAM技术。1994年12月次微米计划的延生公司“世界先进积体电路公司”成立。由于原本就有1座8吋厂,世界先进很快就投入DRAM的生产,也抓到DRAM多头行情的最后一波。
台积电是世界先进的主要股东,具主导世界先进营运的权力。由于DRAM在1995年下半年起陷入不景气,世界先进于2000年退出DRAM市场转型为纯晶圆代工厂,是台湾第二家退出DRAM行列的公司。
茂矽合并华智后于1993年在台湾地区建立6吋次微米DRAM晶圆厂,并于1994年投产,赶上DRAM大缺货的行情。
1996年茂矽与西门子签约合资兴建8吋厂,成立“茂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茂德8吋厂0.35微米DRAM开始量产。2002年茂德12吋厂进入量产。
2012年茂德不敌巨额亏损,公司陷入重整,晶圆厂被迫陆续拍卖,黯然退出DRAM生产。
1994年力晶科技成立,引进日本三菱电机DRAM技术,1996年力晶8吋厂完工,投入DRAM生产,2002年12吋厂完工投产。2012年全球DRAM不景气持续多年,力晶不敌景气行情,淡出DRAM市场,转型晶圆代工。
历经多年的“韬光养晦”,去年下半年迎来史上最大的晶圆产能缺货行业。力晶改名力积电,大举投资盖新厂,“脱胎换骨”意气风发。
1995年3月南亚科技成立,1996年晶圆一厂(8吋厂)完工投产。南亚科技历经多次更换技术合作伙伴,从最早的日本“冲电气”(OKI),历经IBM、西门子、奇梦达(西门子分拆的公司),到目前的“美光科技”,真是“辛苦”。
南亚科技是目前台湾仅存的主流DRAM公司。南亚科能够在DRAM“暴起暴落”的行情中,“乘风破浪”渡过多场考验,主要是母公司台塑集团“口袋深”,加上员工兢兢业业,方能克服困难屹立至今。
造成台湾DRAM厂纷纷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台湾的DRAM厂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及新制程,必须仰赖技术母厂,竞争力不足。
台湾DRAM厂受制于技术母厂,除了缴交为数不小的授权金外,在市场销售、产品开发等方面,无法全力发挥,因此在产业景气循环的低潮期,往往巨额亏损,幅度超过拥有自有技术的DRAM同业。
目前DRAM市场被三星电子、SK 海力士及美光科技三大公司,占有约94%市占率。台湾厂商恐无力在DRAM市场“东山再起”,只能缅怀过去辉煌的历史,恐怕会有“时光一去不回头,往事只能回忆”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