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喊话:20年后,美国DRAM占比拚40%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11-11
尽管加码美国动作不断,台湾美光董事长卢东晖接受专访表示,不影响在中国台湾布局,更不会因此降低台湾美光产能,台湾将成为首个导入EUV的生产基地。
根据《财讯》报导,全球第3大记忆体厂美光总裁暨执行长桑贾伊.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于8月10日,与美国总统拜登一同宣布了爱达荷州总部400亿美元建厂计划,随即在9月14日举行了动土。紧接着,10月12日美光又宣布,将在纽约州打造全新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巨型工厂,为期长达20年的1000亿美元计划,这不但是美国史上最大记忆体厂的投资案,未来也将是美国先进DRAM的制造重镇。
《财讯》报导指出,美光科技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先后宣布在美国两项重大投资案,合计金额高达1400亿美元,美光更喊话20年后,美国DRAM产能比重要达到40%的目标。市场不免担心,美光响应美国制造后,原本中国台湾身为美光最大DRAM的制造基地,未来市场地位会被取代吗?
两大投资拉升美国占比
面对市场的许多问号,上任10个月的美光前段制造企业副总裁暨台湾美光董事长卢东晖,首度以产业、技术、供应链、人才等多方面解析给出了答案。
根据《财讯》报导,卢东晖提到,美国两项投资案都是基于《晶片法案》而催生。其中,400亿美元用于总部扩厂计划,是在原来于去年底提出的10年15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计划之内,加上观察三星、英特尔、台积电等半导体厂,都将研发与初期量产的工厂放在一起,如此布局产生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才决定投入。
至于纽约州巨型工厂的规画,卢东晖不讳言,这项投资需要有政府政策持续性的支持,20年要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前提是一切都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财讯》分析,盘点美光的生产基地,在日本、中国台湾拥有DRAM制造中心,在新加坡则有NAND Flash(储存型快闪记忆体)制造中心;目前台湾美光与日本广岛厂分别占美光DRAM产能65%与35%。“未来DRAM产能的分布希望走向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产能会慢慢拉上来,希望10年后,将美国产能占比提升至10%。”卢东晖透露。
但是,卢东晖强调,“在美国盖新厂并不是要把中国台湾的占比拿走,是因为饼变得更大了。我们相信,未来记忆体市场将大幅成长,台湾、日本、新加坡都可能扩产,当市场需求回升时,美光的产能肯定不够。”
《财讯》报导指出,美光曾于法说会上乐观预估,展望2030年,全球记忆体产业规模将从2021年的1610亿美元成长至3300亿美元,增幅达1倍。卢东晖说,记忆体产业长期趋势并没有变,像5G发展还没有真正起飞,又如未来一辆汽车就像是一个行走的伺服器,加上云端应用持续扩大,这些需求量只会愈来愈大。
卢东晖指出,台湾美光未来的资本支出仍在10年1100亿美元(扣除爱达荷州总部新厂)的规画内,尤其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比盖厂房还贵很多。10年之后,台湾对于美光仍扮演DRAM主导地位,这都是因为台湾美光拥有多项竞争优势。
全球首部EUV落脚台湾地区
根据《财讯》报导,首先,卢东晖表示,台湾美光的基业要从2003年谈起,当年是华亚科成立的第1年,也就是现在的美光桃园厂。台中厂的前身则是瑞晶电子,也于2007年时成立。不论是桃园或者台中的12吋晶圆厂,都是花了10几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制程更新,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再者,台湾美光拥有近11000名员工,尤其在半导体产业人才稀缺下,这样的规模也非一蹴可几。第3,台湾半导体供应链完整,相关产业的群聚效应,美国无法取代。
第4,从技术领先来看,台湾美光不但将在台中厂打造研发走廊,也是美光第1个迎接EUV(极紫外光源曝光设备)的厂区。卢东晖表示,第1台EUV今年下半年进驻,将用于1-gamma技术,量产的时间落在2024年,若量产顺利后,桃园厂也将盖新厂,成为下一个导入EUV设备的厂区。
《财讯》报导指出,只是面临景气下行周期,美光甫宣布大砍今年资本支出达30%。但卢东晖认为,投资虽然下调,但没有停止,这个时候非常适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尤其EUV机台非常、非常的复杂,需要电子、材料等各种科系的人才通力合作。特别是台湾美光近两年来大举招募新血,员工人数增加3000人之多,这些新进员工还需要花时间培训以及与美光的文化融合。
提到人才的问题,最令他担心的是“同质化”。他说,过去半导体产业的所有不断创新、前进,来自于国际人才汇集,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中国台湾现在面临的问题,除人才不足外,最大的隐忧是学生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学校或同一个科系,学习思维会变得相像、单一。
《财讯》报导指出,台湾美光每年至少调派数百名员工到海外厂区,不管是日本或新加坡、美国总部或者其他欧洲据点。未来台湾美光也将全力扶植美国新厂。卢东晖说,初期1座新厂从建设完成到投产大概需要1500人左右,一定会有种子部队先去美国支援,不但鼓励台湾的员工过去,如果要继续留在美国工作,也不反对。
中国台湾人才扮美人才的种子部队
另一方面,卢东晖也亲自挖角国际高阶人才,他表示,台湾美光既有的资深团队专业、敬业有执行力,但新进员工比率高又年轻,形成人才两极化的断层,非常欠缺15年经验的资深技术人才,最近他亲自说服3位国际高阶人才,预计今年底前会来到台湾美光工作。
根据《财讯》报导,除了加速先进制程导入、留住人才,卢东晖上任以来的另1项任务,是建构本土的供应链。卢东晖走访许多台湾在地的材料厂商,“毕竟用这么多钱运水,似乎挺不符合成本效益。”他发现,比起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晶圆前段制程设备的能力较为欠缺,但盖厂的能力却非常优异,台中A3厂是中国台湾第1座用BIM建筑资讯模型盖的半导体厂。
话锋一转,卢东晖提到,现在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出现了巨大转变,美国、日本、印度甚至欧洲都提供了巨额补贴,可是中国台湾并没有类似的补贴方案。接下来,美光将在台湾导入最新DRAM技术,希望一起打造将来的发展战略。
根据《财讯》报导,全球第3大记忆体厂美光总裁暨执行长桑贾伊.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于8月10日,与美国总统拜登一同宣布了爱达荷州总部400亿美元建厂计划,随即在9月14日举行了动土。紧接着,10月12日美光又宣布,将在纽约州打造全新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巨型工厂,为期长达20年的1000亿美元计划,这不但是美国史上最大记忆体厂的投资案,未来也将是美国先进DRAM的制造重镇。
《财讯》报导指出,美光科技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先后宣布在美国两项重大投资案,合计金额高达1400亿美元,美光更喊话20年后,美国DRAM产能比重要达到40%的目标。市场不免担心,美光响应美国制造后,原本中国台湾身为美光最大DRAM的制造基地,未来市场地位会被取代吗?
两大投资拉升美国占比
面对市场的许多问号,上任10个月的美光前段制造企业副总裁暨台湾美光董事长卢东晖,首度以产业、技术、供应链、人才等多方面解析给出了答案。
根据《财讯》报导,卢东晖提到,美国两项投资案都是基于《晶片法案》而催生。其中,400亿美元用于总部扩厂计划,是在原来于去年底提出的10年15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计划之内,加上观察三星、英特尔、台积电等半导体厂,都将研发与初期量产的工厂放在一起,如此布局产生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才决定投入。
至于纽约州巨型工厂的规画,卢东晖不讳言,这项投资需要有政府政策持续性的支持,20年要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前提是一切都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财讯》分析,盘点美光的生产基地,在日本、中国台湾拥有DRAM制造中心,在新加坡则有NAND Flash(储存型快闪记忆体)制造中心;目前台湾美光与日本广岛厂分别占美光DRAM产能65%与35%。“未来DRAM产能的分布希望走向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产能会慢慢拉上来,希望10年后,将美国产能占比提升至10%。”卢东晖透露。
但是,卢东晖强调,“在美国盖新厂并不是要把中国台湾的占比拿走,是因为饼变得更大了。我们相信,未来记忆体市场将大幅成长,台湾、日本、新加坡都可能扩产,当市场需求回升时,美光的产能肯定不够。”
《财讯》报导指出,美光曾于法说会上乐观预估,展望2030年,全球记忆体产业规模将从2021年的1610亿美元成长至3300亿美元,增幅达1倍。卢东晖说,记忆体产业长期趋势并没有变,像5G发展还没有真正起飞,又如未来一辆汽车就像是一个行走的伺服器,加上云端应用持续扩大,这些需求量只会愈来愈大。
卢东晖指出,台湾美光未来的资本支出仍在10年1100亿美元(扣除爱达荷州总部新厂)的规画内,尤其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比盖厂房还贵很多。10年之后,台湾对于美光仍扮演DRAM主导地位,这都是因为台湾美光拥有多项竞争优势。
全球首部EUV落脚台湾地区
根据《财讯》报导,首先,卢东晖表示,台湾美光的基业要从2003年谈起,当年是华亚科成立的第1年,也就是现在的美光桃园厂。台中厂的前身则是瑞晶电子,也于2007年时成立。不论是桃园或者台中的12吋晶圆厂,都是花了10几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制程更新,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再者,台湾美光拥有近11000名员工,尤其在半导体产业人才稀缺下,这样的规模也非一蹴可几。第3,台湾半导体供应链完整,相关产业的群聚效应,美国无法取代。
第4,从技术领先来看,台湾美光不但将在台中厂打造研发走廊,也是美光第1个迎接EUV(极紫外光源曝光设备)的厂区。卢东晖表示,第1台EUV今年下半年进驻,将用于1-gamma技术,量产的时间落在2024年,若量产顺利后,桃园厂也将盖新厂,成为下一个导入EUV设备的厂区。
《财讯》报导指出,只是面临景气下行周期,美光甫宣布大砍今年资本支出达30%。但卢东晖认为,投资虽然下调,但没有停止,这个时候非常适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尤其EUV机台非常、非常的复杂,需要电子、材料等各种科系的人才通力合作。特别是台湾美光近两年来大举招募新血,员工人数增加3000人之多,这些新进员工还需要花时间培训以及与美光的文化融合。
提到人才的问题,最令他担心的是“同质化”。他说,过去半导体产业的所有不断创新、前进,来自于国际人才汇集,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中国台湾现在面临的问题,除人才不足外,最大的隐忧是学生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学校或同一个科系,学习思维会变得相像、单一。
《财讯》报导指出,台湾美光每年至少调派数百名员工到海外厂区,不管是日本或新加坡、美国总部或者其他欧洲据点。未来台湾美光也将全力扶植美国新厂。卢东晖说,初期1座新厂从建设完成到投产大概需要1500人左右,一定会有种子部队先去美国支援,不但鼓励台湾的员工过去,如果要继续留在美国工作,也不反对。
中国台湾人才扮美人才的种子部队
另一方面,卢东晖也亲自挖角国际高阶人才,他表示,台湾美光既有的资深团队专业、敬业有执行力,但新进员工比率高又年轻,形成人才两极化的断层,非常欠缺15年经验的资深技术人才,最近他亲自说服3位国际高阶人才,预计今年底前会来到台湾美光工作。
根据《财讯》报导,除了加速先进制程导入、留住人才,卢东晖上任以来的另1项任务,是建构本土的供应链。卢东晖走访许多台湾在地的材料厂商,“毕竟用这么多钱运水,似乎挺不符合成本效益。”他发现,比起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晶圆前段制程设备的能力较为欠缺,但盖厂的能力却非常优异,台中A3厂是中国台湾第1座用BIM建筑资讯模型盖的半导体厂。
话锋一转,卢东晖提到,现在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出现了巨大转变,美国、日本、印度甚至欧洲都提供了巨额补贴,可是中国台湾并没有类似的补贴方案。接下来,美光将在台湾导入最新DRAM技术,希望一起打造将来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