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纳米制程新进展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3-26
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发了一种突破性的固态DUV(深紫外线)激光技术,能够发射193纳米的相干光,与当前主流的DUV曝光波长一致,这将有助于推进半导体制造工艺至3纳米节点。
自主创新,绕开技术封锁中国科学院团队在《国际光电工程学会》期刊上公布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该技术通过创新的固态激光方案,实现了193纳米波长的相干光输出,理论上可支持半导体工艺延伸至3纳米节点,为中国实现光刻技术自主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目前,全球领先的光刻机制造商如阿斯麦、佳能和尼康等公司使用的DUV系统均依赖氟化氙(ArF)准分子激光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氩氟混合气体释放出193纳米波长的光子,输出功率为100到120瓦,频率为8千到9千赫兹,系统复杂且能耗较大。
相比之下,中科院的固态DUV激光技术完全基于固态设计,使用自制的Yb:YAG晶体放大器产生1030纳米的激光,并通过两条不同的光学路径进行波长转换,最终生成193纳米波长的激光束。该技术不仅降低了微影系统的复杂度和体积,还减少了对稀有气体的依赖并显著降低了能耗。
技术指标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中科院的技术在光谱纯度上已接近商用标准,但其输出功率和频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当前的实验结果显示,平均功率为70毫瓦,频率为6千赫兹,而商用标准通常为100到120瓦,频率为8千到9千赫兹。这意味着中科院的技术还需继续迭代优化,才能达到商用水平。
此次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决心,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固态DUV光源技术,中国有望逐步减少对进口设备和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
总结来看,尽管当前的技术指标尚未完全满足商用需求,但随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改进,中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持续增强,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