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储芯片崛起冲击全球三强格局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4-21
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格局面临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本土企业长鑫存储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重塑行业版图。据机构最新预测,2025年长鑫存储的DRAM产能将突破30万片/月,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5%,直逼美光的17.4%,甚至逼近SK海力士产能的一半,成为全球DRAM市场不可忽视的“第四极”。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更对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全球三强形成实质性挑战。
长鑫存储的崛起始于2016年合肥首座工厂的建设,如今已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根据野村证券与机构的数据显示,其产能从2022年的7万片/月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20万片/月,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产至30万片/月,年增长率近50%。这一扩张速度远超行业预期,甚至让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措手不及。技术方面,尽管面临EUV光刻机供应限制,长鑫通过优化DUV(深紫外)光刻工艺,成功量产18纳米级DRAM,并计划向16纳米制程推进。其DDR5芯片良率已接近国际大厂水平,部分产品甚至以低于国际品牌50%的价格抢占市场。例如,国产DDR5-6000内存条售价一度低至499元,远低于三星、美光的同类产品。
面对长鑫存储的强势冲击,全球DRAM三强不得不调整战略。价格战与产能收缩成为主要应对策略:SK海力士2024年将DDR4产量同比减少30%,三星则将DDR4占比压缩至15%以下,美光甚至暂停部分旧产线升级,转而聚焦高端DDR5与高带宽存储器(HBM)。技术路线方面,韩美厂商加速向12纳米级先进制程和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但长鑫通过“以量换价”的策略,持续挤压其传统市场。例如,SK海力士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9%,三星半导体业务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
供应链重构同样显著。中国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联想加速采用长鑫存储的芯片,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2024年芯片进口额同比减少3500亿元,大量订单转向长鑫存储等本土企业。然而,长鑫存储仍需直面多重挑战:在高端领域,三星、SK海力士已量产286层/321层NAND与第六代DRAM,而长鑫在服务器DRAM与HBM领域仍需突破;国际博弈方面,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持续加码,长鑫需在设备、材料国产化上进一步突破;此外,企业级客户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鑫还需积累更多认证与口碑。
尽管如此,长鑫存储的“中国速度”已引发全球关注。机构预测,到2025年第四季度,其硅片产能份额将达15.4%,与美光仅差2个百分点,并有望在2026年跻身全球前三。这场存储芯片的“中国突围”,不仅是中国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技术攻坚的成果,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随着中国在DRAM、NAND、逻辑芯片等领域的全面突破,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挑战者”,甚至可能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场变革或将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百年历史,而中国存储芯片的崛起,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长鑫存储的崛起始于2016年合肥首座工厂的建设,如今已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根据野村证券与机构的数据显示,其产能从2022年的7万片/月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20万片/月,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产至30万片/月,年增长率近50%。这一扩张速度远超行业预期,甚至让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措手不及。技术方面,尽管面临EUV光刻机供应限制,长鑫通过优化DUV(深紫外)光刻工艺,成功量产18纳米级DRAM,并计划向16纳米制程推进。其DDR5芯片良率已接近国际大厂水平,部分产品甚至以低于国际品牌50%的价格抢占市场。例如,国产DDR5-6000内存条售价一度低至499元,远低于三星、美光的同类产品。
面对长鑫存储的强势冲击,全球DRAM三强不得不调整战略。价格战与产能收缩成为主要应对策略:SK海力士2024年将DDR4产量同比减少30%,三星则将DDR4占比压缩至15%以下,美光甚至暂停部分旧产线升级,转而聚焦高端DDR5与高带宽存储器(HBM)。技术路线方面,韩美厂商加速向12纳米级先进制程和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但长鑫通过“以量换价”的策略,持续挤压其传统市场。例如,SK海力士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9%,三星半导体业务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
供应链重构同样显著。中国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联想加速采用长鑫存储的芯片,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2024年芯片进口额同比减少3500亿元,大量订单转向长鑫存储等本土企业。然而,长鑫存储仍需直面多重挑战:在高端领域,三星、SK海力士已量产286层/321层NAND与第六代DRAM,而长鑫在服务器DRAM与HBM领域仍需突破;国际博弈方面,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持续加码,长鑫需在设备、材料国产化上进一步突破;此外,企业级客户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鑫还需积累更多认证与口碑。
尽管如此,长鑫存储的“中国速度”已引发全球关注。机构预测,到2025年第四季度,其硅片产能份额将达15.4%,与美光仅差2个百分点,并有望在2026年跻身全球前三。这场存储芯片的“中国突围”,不仅是中国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技术攻坚的成果,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随着中国在DRAM、NAND、逻辑芯片等领域的全面突破,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挑战者”,甚至可能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场变革或将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百年历史,而中国存储芯片的崛起,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上一条: DRAM危机,新型储存技术群雄逐鹿
下一条: 存储器市场迎来备货潮,创见预计Q2营收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