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的三兄弟传奇:一段分家故事改写全球半导体设备格局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5-09-14
在半导体设备产业中,很多人可能听过ASM、ASML和ASMPT这三家公司。它们都曾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起源可以追溯到荷兰企业家Arthur del Prado身上,他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
目前我们熟知的半导体设备龙头ASML,其实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ASMI(ASM International,即ASM国际)以及ASMPT(前身为ASM Pacific,即ASM太平洋)。
ASM国际:从创业到成为沉积技术巨头
ASMI是荷兰的一家半导体设备大厂,由Arthur del Prado创办并担任执行长直至2008年。公司于1968年在荷兰创立,正值半导体业起步阶段。根据The Chip History Center网站介绍,Arthur del Prado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他在ASML的创立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促成了ASM太平洋的成立。
受美国创新精神的鼓舞,Arthur del Prado回到荷兰后,在1968年创立了ASM International(全名为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ternational),并于1971年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通过杂志和展会的频繁曝光,公司逐渐积累了名气,并于1981年赴美在纳斯达克首次进行公开募股(IPO)。尽管ASMI在壮大途中遇到几次金融危机,但在199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沉积技术的发展,包括ALD(原子层沉积)技术。随后,通过收购芬兰公司Microchemistry和韩国公司Genitech,奠定了公司在原子层沉积(ALD)领域的重要地位。
ASMPT:从亚洲行销部门到封装巨头
至于ASMPT,则要将时间调回1971年。这一年,ASM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Arthur也认识了半导体封装业的材料制造商Fico Toolings。之后,ASM成为Fico的全球代理,并于1974年获取部分股权,改名为“ASM Fico”。ASM Fico的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零件的封装和组装,主要聚集在亚洲,因此Arthur于1975年设立了亚洲行销部门(即ASM太平洋,为ASMPT的前身),主要用来出售ASM Fico的产品。随着时间推移,这间公司延伸出自己的生产能力。
根据ASMPT官网介绍,ASM太平洋(ASM Pacific Technology)最早作为母公司ASM的亚洲行销部门,到1989年在香港上市,随后成为半导体后段组装与封装设备的市场领导者。ASM于2013年出售在ASMPT的多数股权,但仍保有少数股权。为了避免与ASMI混淆,公司更名为“ASMPT”(ASMPT Limited)。
ASML:从差点被抛弃到成为光刻机龙头
聊完两个“哥哥”的故事后,再来谈谈小弟ASML的故事。ASML的发展离不开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这间实验室类似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开发了许多突破性技术,并创造了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
1962年底,Natlab考察团赴美参观贝尔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展示的半导体芯片,成为飞利浦研究曝光机的契机之一。虽然初步做出了能重复曝光的曝光机原型机,但未受到高层重视。自1978年起,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以一款自动步进机PAS2000的名义推动商业化工作。
然而,飞利浦在1980年间陷入了财务困境,须同时找到商业化机会,还要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飞利浦考虑出售曝光机等非核心业务,但几间大公司都没有兴趣。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部门经常寻求荷兰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的额外资金支持。
一次因缘际会下,荷兰经济事务部、飞利浦和ASMI展开了三方对话,Arthur提议将ASMI作为潜在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老牌企业的飞利浦来说,ASMI这种新公司被认为是“暴发户”,没有马上答应提议。但在看到ASMI逐步成长壮大,甚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飞利浦决定与ASMI成立合资事业,双方各占50%持股,并命名为ASM Lithography(ASML前身),于1984年正式成立。
不幸的是,在合资公司成立不久,整个半导体市场陷入停滞,ASMI开始出现亏损。加上开发ASML曝光机相当烧钱,该公司在1986年仅售出12台曝光机。最终,ASM于1988年出售在ASML的股份,Arthur的曝光机梦碎,但也造就了一个龙头的崛起。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Arthur del Prado的远见卓识,还揭示了三家公司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在了解这些背景后,都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关注硬件动态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们熟知的半导体设备龙头ASML,其实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ASMI(ASM International,即ASM国际)以及ASMPT(前身为ASM Pacific,即ASM太平洋)。
ASM国际:从创业到成为沉积技术巨头
ASMI是荷兰的一家半导体设备大厂,由Arthur del Prado创办并担任执行长直至2008年。公司于1968年在荷兰创立,正值半导体业起步阶段。根据The Chip History Center网站介绍,Arthur del Prado被誉为“欧洲半导体设备产业之父”,他在ASML的创立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促成了ASM太平洋的成立。
受美国创新精神的鼓舞,Arthur del Prado回到荷兰后,在1968年创立了ASM International(全名为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ternational),并于1971年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通过杂志和展会的频繁曝光,公司逐渐积累了名气,并于1981年赴美在纳斯达克首次进行公开募股(IPO)。尽管ASMI在壮大途中遇到几次金融危机,但在199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沉积技术的发展,包括ALD(原子层沉积)技术。随后,通过收购芬兰公司Microchemistry和韩国公司Genitech,奠定了公司在原子层沉积(ALD)领域的重要地位。
ASMPT:从亚洲行销部门到封装巨头
至于ASMPT,则要将时间调回1971年。这一年,ASM开始生产第一批气相沉积设备,Arthur也认识了半导体封装业的材料制造商Fico Toolings。之后,ASM成为Fico的全球代理,并于1974年获取部分股权,改名为“ASM Fico”。ASM Fico的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零件的封装和组装,主要聚集在亚洲,因此Arthur于1975年设立了亚洲行销部门(即ASM太平洋,为ASMPT的前身),主要用来出售ASM Fico的产品。随着时间推移,这间公司延伸出自己的生产能力。
根据ASMPT官网介绍,ASM太平洋(ASM Pacific Technology)最早作为母公司ASM的亚洲行销部门,到1989年在香港上市,随后成为半导体后段组装与封装设备的市场领导者。ASM于2013年出售在ASMPT的多数股权,但仍保有少数股权。为了避免与ASMI混淆,公司更名为“ASMPT”(ASMPT Limited)。
ASML:从差点被抛弃到成为光刻机龙头
聊完两个“哥哥”的故事后,再来谈谈小弟ASML的故事。ASML的发展离不开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这间实验室类似美国AT&T贝尔实验室,开发了许多突破性技术,并创造了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
1962年底,Natlab考察团赴美参观贝尔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展示的半导体芯片,成为飞利浦研究曝光机的契机之一。虽然初步做出了能重复曝光的曝光机原型机,但未受到高层重视。自1978年起,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以一款自动步进机PAS2000的名义推动商业化工作。
然而,飞利浦在1980年间陷入了财务困境,须同时找到商业化机会,还要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飞利浦考虑出售曝光机等非核心业务,但几间大公司都没有兴趣。飞利浦科学与工业(S&I)部门经常寻求荷兰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的额外资金支持。
一次因缘际会下,荷兰经济事务部、飞利浦和ASMI展开了三方对话,Arthur提议将ASMI作为潜在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老牌企业的飞利浦来说,ASMI这种新公司被认为是“暴发户”,没有马上答应提议。但在看到ASMI逐步成长壮大,甚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飞利浦决定与ASMI成立合资事业,双方各占50%持股,并命名为ASM Lithography(ASML前身),于1984年正式成立。
不幸的是,在合资公司成立不久,整个半导体市场陷入停滞,ASMI开始出现亏损。加上开发ASML曝光机相当烧钱,该公司在1986年仅售出12台曝光机。最终,ASM于1988年出售在ASML的股份,Arthur的曝光机梦碎,但也造就了一个龙头的崛起。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Arthur del Prado的远见卓识,还揭示了三家公司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在了解这些背景后,都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半导体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关注硬件动态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