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换人民币  当前汇率7.20

你知道我国IC人才还在嗷嗷待哺么?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8-09-13

经历了几十年来的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中兴事件等也暴露了我国IC产业在核心技术等方面薄弱、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

更严峻的现实是,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未能有效完善,行业人才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短板,难以支撑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所以,别再因做成了一颗7纳米挖矿芯片便鼓吹什么“亢龙有悔”、“凤翔九天”了,那是为了博眼球的自欺欺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发展注定是一场产学研紧密结合方能实现成功的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整个行业也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高校人才都去BAT了,谁来守护“工业粮食”?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浪潮,催生了百度、阿里、腾讯等一批巨头企业,但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繁荣以及资本的席卷也一度让中国经济走向“脱实向虚”的边缘。

IC行业同样受到波及。在日前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联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指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集成电路专业领域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万人左右,约占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2.6%。在所有毕业生中,仅有12%左右的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而与集成电路强相关的四个专业毕业生进入本行业的比例约为36%左右。

集成电路专业高校毕业生都去哪了?《白皮书》分析指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流向了互联网、计算机软件、IT服务、通信和房地产行业。从薪资水平来看,我国金融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以及这些行业在薪资和股权激励等方面的优势吸纳了大量人才流入。

相较于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IC行业的人才成长周期较长,且薪资待遇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较高的时间成本和收入的差距等因素,严重影响了IC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就业前景来看,集成电路行业是一个发展较为平稳的行业,人才的成长需要在该行业有很长的积累期,职业发展前景较其他行业竞争力不强。

小白是一位研二在读的专业电子院校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告诉集微网记者,华为、大疆等待遇年薪25-30万左右,算设计类领域较高的,其他的企业大概在年薪20万左右,而如果在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待遇可以达到35-40万左右。

一线工人也同样面临问题,操作技术难度高,这使得他们在工作数年之后,往往转向服务业,至少“看上去很美”,不用在车间承受日夜倒班之苦。而据台湾媒体报道称,联电一年以下新人离职比例,占总离职人数高达三成。

“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穿着防护服早上8点进去,晚上9点出来,在里面早就郁闷了。这些人不光要学交叉学科的知识,他的心理素质还要非常的强大。如果做十年成为人才的话,他能够不郁闷就很不错了。”谈及人才流失的现状,芯恩集成电路创始人、董事长特别顾问周华无奈笑言。

统计发现,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为每月9120元。但这依然和金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平均薪资有较大差距,在52个行业中排名第6。薪资成为集成电路行业人才流失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除了进入该领域人才稀少,应届生待遇不高之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表示,贵和难也是IC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方面,具有三至五年甚至更资深的IC人才价位,部分已在追赶台湾地区,甚至达到硅谷的薪酬待遇。人力资源成本之贵还是表面,选错人选错团队带来的成本更为巨大。另一方面,作为最复杂的一门细分领域,IC行业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外,很多是由实践知识和经验组成。这样的实操经验,没有捷径,甚至目前学院体系无法有效传授给人才,只能付出时间成本。

小波今年7月毕业后入职武汉的一家存储企业工作,“工作中最大感受就是学校的教学和实践还是存在脱节,即便是有相关的教学设备,也较为老旧。毕业求职时同学更愿意选择处于风口的互联网企业,待遇好相对也光鲜一些,或者去稳定的国企。”小波坦言。

以上因素,造成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质与量上都存在缺口。据白皮书统计分析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为10万人左右。

工程性人才培养是世界难题,产教融合如何破局?

未来三年,能够弥补这30万的人才缺口么?如何让我国IC产业的人才培养速度匹配我国IC产业规模扩张,从而解决质与量的问题呢?

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看来,从供给侧看,量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从去年开始,教育部规划司增加了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在9所微电子学院里增加了40%的研究生招标指标,在17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筹建单位定向增加了30%的研究生招生指标。

“关键是质的问题,特别是毕业生工程实践的问题,即学校教育培训出来的人才与产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所受的教育训练和生产实践脱节,企业则会负担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吴爱华坦言。

因此,解决我国IC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核心在于高校和企业如何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培养,在于如何弥补产业发展速度快,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相对稳定之间的差距。

部分专家认为,要提高产教融合的能力,通过高校和企业的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培训能够在毕业之后尽快转换为企业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

周华认为,目前存在一个错位的现象。以前是重器件物理、设计、原理,轻工艺技术和创新能力。我们产业比较落后没有这个资源,只好大学做这个事情。在国外半导体、晶体产业发展是产业界推动,不是大学在推动。实践层面的课程,在微电子学院里是没有的,这些应当由产业提供。

“工程性人才培养是世界性难题。尤其是集成电路人才,既要有知识也要有技能,既要会创新也要能创业,实战和跨界是两大关键词。”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授严晓浪认为,打造“产学融合”的“新工科”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当务之急。

严晓浪认为,“新工科”的显著特征,是从产业需求出发,吸引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产业高速发展培育和储备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

安博教育集团副总裁黄钢做了多年的职业教育培训,现在安博正计划推进例如IC实训平台、实训基地等一些产教结合的项目。

在黄钢看来,集成电路目前的人才现状和大约20年前,互联网浪潮正盛的时期,我国软件人才的情况类似,同样面临质与量的缺失。但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通过开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大量高效开设软件专业,尽管当时能力有所不足,但是量上做到了。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黄钢同时指出,相对软件行业,IC产业难度高,就业岗位分散,实践环节也复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没有企业协同,单凭学校很难培养出集成电路的人才。黄刚建议,通过设立实训基地,鼓励校外培训机构介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产业更近。他还建议进一步细化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定制化培养。

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教育体系中,学科定位的问题。因为不是一级学科,所以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除了少数高校之外,还是处于二级学院分布上。

严晓浪告诉记者,在二级学院分布上副教授评审属于大学科评审,在这个学科范围内,即使产教融合做得再好,也会因为论文少一篇影响正教授的评选,这样的导向是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全国有20多所学校可以自己授权作为学科的自主审核单位,理论上来讲学校都可以自己去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关键是学校自己有没有下定决心,达成共识。

“一定要让那些做好产教融合的教师们,一定要让那些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一定要让生在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尊重和肯定,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集成电路产业上面来。”严晓浪说。

人才培养是持久战,要有“子弟兵”和“突击队”

IC产业的人才培养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顶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的紧邻韩国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回顾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韩国科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柳会峻介绍称,八十年代三星刚刚起步时,行业人才多以海归为主,那时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去日本或者美国深造。而在1994年左右,伴随着三星成为行业龙头以及国家对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和培育,更多的人才开始在韩国科学院进行深造,从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对于中国的半导体来讲,优秀的工程师很重要。这些工程师一定要由像清华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来培养,需要突击队那样的组织,让他们变成半导体行业的领军者。”柳会峻说。

武岳峰资本创始人武平1984年毕业于清华电子工程系,在他看来,文革之后第一批集成电路人才几乎都在北大、清华、复旦,国内最好的学校培养出来,而在第一批海归创业半导体领域的海归人才中,也多以这些学校的学生为主。

“但如今对半导体贡献人才最多的是成电、西电等专业类院校,而不是北大、清华、复旦等顶级高校。我们在对这些学校致敬的同时,也要思考我们的顶尖学府的相关专业人才去了哪里。”

在日前举行的2018集微半导体峰会上,一位清华微电子专业毕业,现任某地招商局的官员告诉集微网记者,相较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房产企业开出的高额薪金,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很难不动摇。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集微网记者,目前在微电子专业领域,每年招生量最大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是全国少有的具有半导体实习生产线的院校。

“因为西电知名院士和教师资源多,有这个影响力,能够建立并维护这样的产线,而其他高校还缺乏这样的能力。此外,西电的导师,在外边参与设计公司的项目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实干家。”该人士表示。

小白介绍,因为西电有较为完善的校企联培课程,内容都是来自实际的项目,从基础语言到最后流片前过程都会教授,因此西电毕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

“相比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还需要进行培训,西电的毕业生起码一半可以直接上岗。”小白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意识到这样产学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比如,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创立的芯恩集成就同青岛大学合作,设立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在学院中设置一条八英寸芯片生产线以及芯恩集团的实习基地用于人才培养,打造成培育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我们做自己的产业不能光靠工农兵,要有自己的子弟兵。我们从来都是买人、招人,这些人都不是我们的子弟兵,最主要是子弟兵他怎么样利用产业的优势把大学办起来,培养更多的子弟兵,在大学里把技术打牢。”张汝京说。

一位半导体行业专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涉及多个专业和领域,对人员专业以及综合性素质、知识经验等要求都非常高,因此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定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刚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人,首先要塌下心,要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同时放开眼界和胸怀,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处于实习阶段的小白拒绝了互联网企业和知名芯片企业的offer,而是选择了一个初创类的IC设计企业,他说更看重初创企业的活力,上手机会更多,有助于从前端到后端全面了解和自己的提升。小白称致力于投身这个行业的人,相对而言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对未来的规划也较为清楚,如果不努力,几年后就会被淘汰。

回忆当年高考选择专业时,小白说是听从一位语文老师的建议,他至今仍很感谢这位老师。

“老师说国内微电子领域和国外相比有很多差距,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建议我报考微电子专业。我相信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个产业,愿意投身进来,将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幸事,这个行业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小白说。